街談巷議
  春節期間,央視“家風是什麼”的系列報道,引發公眾關註。有“富二代”回答家風就是“不啃老不坑爹”;有香港影星說家風就是“退一步海闊天空,國比家大”;還有小孩說家風就是“爸爸每周打我一次”……一位85後則認為,“家風”就是老公掙錢老婆花。
  從報道中看出,各方人士對“家風”的理解與闡述五花八門;而調皮如自稱“家風”是老公掙錢老婆花,也是對“男主外,女主內”傳統觀念的重新演繹。正如有報道所稱:家風又指門風,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。而從公共傳播的視角看,當現代社會進入“小家庭時代”,重議“家風”其實更像是一次對公序良俗的溫故知新。
  知名文化學者張頤武認為,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會隨時代變化,但核心價值不改。“現代社會被分割為小的家庭單元,弘揚好的傳統家教可潛移默化傳達社會規範,社會風氣自然會得到改善。”如果說這樣從大處著眼、更多從公共價值層面的分析,和普通公眾的感知尚有距離的話,那麼,從姚明理解的“家風”是“誠實”,莫言詮釋的“重視學習、文化,與人為善”,到普通市民理解的“家風是重孝道、和諧相處”等等,都是真實的、具象的,而且很多人都能切身感知並深有體會。
  現代城鎮化的發展,一方面加速了人口流動;另一方面也瓦解了傳統的“家族”,“家風”影響明顯弱化。但不管時代如何變化、社會怎樣發展,“家風”熏陶或者說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“三觀”根基、性格品格形成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等層面,都有著潛移默化甚而可說深入骨髓的影響。而所有這些,和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一起,最終影響著每個人從家庭角色到社會角色的轉換,並決定著人們對傳統價值尤其是公序良俗的恪守程度。而不管小到一個家庭、一個家族,還是大到一個族群、一個國家,對優秀傳統的繼承程度,對公序良俗的恪守程度,都決定著個體和群體的修養與涵養。
  當然,重議“家風”,實際上也包含著人們的念舊情結。藉此,我們想象著大家庭的溫暖,想象著禮樂傳家的榮光。家有家風,總歸是一件有品位、有格調的事情。但在現代社會,一切又強求不得,也不宜對此過度拔高,因為不管是家風的傳承還是傳統的繼承,都需長期的堅守更需要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、族群,付出長久而篤定的努力。
  而且,“家風”對個人、家庭和社會的影響,並不是孤立存在的。正如有網友所說:如果相關方面能夠趁熱打鐵,繼續製作播放一些和民風、行業之風有關的節目,對傳遞思想正能量大有益處。原因很簡單,公序良俗也是廣義的概念,政風、官風和民風某種意義上肩負著更多的責任與義務。
  李記
  李記  (原標題:重議“家風”是對公序良俗的溫故知新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b60qbwz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